查看原文
其他

在最亲近的人面前,你是一只刺猬吗?

2018-02-28 陈禹霏&青音 青音约

青音姐的知心话:

记得大约是在我刚进入青春期的时候,我第一次体会到“越在意,越受伤”的滋味。

那时我的一个发小闺蜜,那时候突然身边又多了其他几个小伙伴,于是我发现,她跟我说话时就颐指气使想说啥说啥,有的时候还让我当众很下不来台,可是对其他几个新认识的小伙伴,她就很讲礼貌,也很知道照顾别人的感受。

敏感如我,表示很受伤,在她又一次当众开我玩笑之后,我果断翻了脸,表示“不跟你玩了!”

事后,她惊慌失措地跟我道歉,几乎要哭出来,我记得她当时说了一句特别有哲理的话,我一直记到现在“有一本书上说,人就是刺猬,离得远了觉得冷,离得近了觉得扎……我想是因为你在我心里我觉得很近很近,所以就开始不注意了……对不起,我们和好吧。”

人是“刺猬”嗯嗯,好精妙的比喻,但其实,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只敢在让我们有安全感的亲近的人面前,才敢把刺竖起来对不对?“被爱的有恃无恐”其实是多么的不成熟和不珍惜呀……

今天这篇文章,是我们Better智能心理训练的课程导师、心理专家陈雨霏老师,她从沟通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这个心理现象。越爱就越敢伤害吗?别,相爱相杀的,还是因为不信任这份爱……以下文字,for you。

对了,我们开始招募公众号的观察员了,注意看到结尾“阅读原文”,当了“观察员”可是有福利的噢~

最近一位二十岁出头的男生,给我讲了一次他和母亲之间的战争。


刚刚工作不久,他对职场的人际关系常常觉得很紧张。有一次跟母亲说起,母亲说,你这个地方明显做错了。他的怒火一瞬间喷涌而出,只想到什么话最伤人我就要说什么。

 

事后他很自责,那些话甚至都不敢回想。他说,我觉得我妈妈很能干,但是她一边告诉我哪里做错了,一边流露出轻蔑的神情,好像在指责我,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?!

 

正是被轻视的感觉,让他在一瞬间失控。

 


在情感互动密切的关系中,我们都是敏感的刺猬,那根刺,往往扎向最在乎的人。

 

可问题是,在这些在乎的人面前,我们心中的爱为什么会带刺?为什么会认定自己,就是被忽略、被否定的呢? 


投射性认同:我看见了自己想看的人

投射性认同,是指我们把对自己的认识投射给对方,然后坚信对方也是这样想的,所以你永远可以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不满足的地方。


也就不难理解,为何让人一瞬间失控的,往往是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,因为小事象征了我们的想法是不是真的。

 

这样的例子在恋人之间比比皆是。有一次,小K的男朋友去她家,顺口说了一句:有点冷啊。当时小K没在意,后来当她感觉有点冷开了空调后,男朋友突然说:“你终于肯开你的破空调了。”

 

小K愣住了,开不开空调是一件这么大的事吗,男朋友为什么会这么尖酸刻薄?但小K很快也意识到,男朋友的敏感点,总是和“尊重”有关。


他在无意识中有一种投射是,别人很容易不尊重自己。小K没有立刻满足自己的需要,就象征着我不值得你尊重、我不配你来照顾我。那句带刺的话脱口而出,带着攻击,仿佛真的是小K故意羞辱了他。

 


在父母和孩子之间,尤其是成年子女和父母,也经常会看到投射性认同


有一种投射性认同,叫“我离不开你”,你会看到,强势、控制的父母和顺从、没主见的孩子,往往成双成对的出现,孩子必须依赖于父母的强大而存在,没有了你我便一事无成。

 

比如,在婆媳关系紧张的家庭里,必然会有一个永远不敢对母亲说不的丈夫,他的口头禅是“她是我妈,我也没办法”,他对自己有一种深刻的认识:我不能对母亲有任何的反抗。

 

还有一种投射性认同,叫“我是为了你才会这样……”,强调自己的牺牲和付出,像一个牺牲者。有一些父母会格外强调牺牲,而孩子对父母也有类似的情感。


比如和单亲妈妈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女儿,觉得我是为了照顾你,才不能好好谈恋爱,组建自己的家庭。将自己是牺牲者的认识,投射到对方身上,重复地感觉到自己永远是被亏欠的、不满足的。

 

在情感互动密切的关系中,我们最为敏感的,往往是忽略、轻视、不被关注、不认可……因为有了这些长在心里的刺,才会被对方激发。那些被投射出去的认识,往往是我们自身不能接受、不想体验的感受。


相爱真的相杀吗?为何越在乎的人,越容易激发我们的刺?

投射性认同造成的一个结果是:越是在乎的人,越能戳中我们的敏感点,在自己的敏感受到挑战时,我们会有一个下意识的反应:立刻反击。

 

比如常常看到在家人之间,一方带着好意的表达,被另一方曲解成另外的意思。


有一个和父母同住的女孩,经常为父母之间的互相曲解而烦恼。考虑到父亲有心血管疾病,母亲总会建议父亲少吃一点、吃得健康一点,而父亲总是会发脾气,觉得母亲在约束他,无论母亲怎么解释,父亲都听不进去。

 

她发现,当父亲坚信母亲“就是想约束自己”,他就会用倔强、固执、发怒的方式来表达不满,让母亲和自己都很受伤。可归根到底,那种被控制的感觉才是他想挣脱的,却没有被家人理解到。

 


在朋友之间也会经常看到类似的情况,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:试探。


曾经接触到一个女孩的事例,她喜欢向朋友借钱,并不是她真的急需用钱,而是朋友肯不肯借,对她来说是一个证明:证明朋友关心自己、愿意为自己付出。最极端的一次,她在群里向三个好友借钱,其中一个没有回复,她憋了半天终于忍不住私聊那个朋友:你为什么没有回复我?

 

朋友很无奈地说,我不是故意不回复你,只是看到他们都回复了,觉得你得到了帮助,就没有说话。

 

其实,问完之后这位姑娘自己也很后悔,但是投射性认同让她感觉到,朋友对自己的关心是不确定的,所以她无法停止用试探,一遍遍地询问,一遍遍地确认。


拔刺:敏感时,也是拔刺的时机

在一部讨论父女关系的电影《托尼·厄德曼》里,父亲出其不意地来看望女儿,却正好遇上女儿工作最繁忙焦虑的时候。女儿忍耐了几天,终于在一个早晨爆发,对父亲说,“我现在要是从窗口跳下去,你和你的起司擦子(父亲送她的礼物),都阻止不了我!”

 

父亲尴尬地笑了一下,无言以对,收拾行李准备回家。看着父亲搭乘的士远去,女儿忍不住哭起来。

 

那个画面特别有代表性,我们很难做到对爱的人永远不伤害,但是却也多么希望,爱可以驾驭伤害。

 


当我们对别人的反应感觉极为不舒服的时候,通常会做一件事:立刻反击,比如发怒、埋怨、指责。你会发现,刺到别人的,并不是我们内心的感受,而是这个反击的行为。

 

而当我们发怒、埋怨、指责完毕后,那些内疚、后悔的感觉,也来自于我们希望自己采用更好的行为来面对。

 

所以,当你感觉内心竖起了刺时,“青音约”建议你使用以下三个原则。

 

第一个原则是:不要急于行动。对那些能够很好控制“刺”的人来说,并不是他完全不敏感、不在乎“小事”,而是能耐受那一刻不愉快的感觉,给自己留出思考的空间。

 

在这个原则的引领下,你可以告诉自己,“当我看到……我会感受到……”比如,当我看到母亲没有专心致志地听我说话,我会感受到烦躁不安,感觉自己被忽视了。


当你在心里清晰地描述出这句话,你会发现“立刻反击”的冲动被大大削弱。

 


第二个原则是:找到不愉快背后的象征含义。这个原则会让你拥有一个本领,能够去仔细琢磨自己的感受。也用上面的例子来说,被忽视的感觉,象征着我说到底是个不值得不被关注的人。

 

第三个原则是:重塑语言,这个原则能让你有好好说话的能力。你会发现,如何用表达去解除自己的投射性认同。比如,你真正想告诉母亲的是,有的时候,我很需要你听我说话时专心一点,当你看手机的时候,我会分不清你是因为没兴趣听,还是别的原因。

 

越亲密的关系,越容易让人有一种冲动:我有多爱你,就有多想伤害你。


有了这三个原则,其实也就看清楚自己把什么投射给了别人,然后调整自己的反应。也许做完这三个原则,你还是一只刺猬,仍然会有自己的敏感,可你却不是原来那只刺猬了。


投射性认同让我们做出条件反射式的反击,而现在你却知道,这种冲动是可以控制的。

 

过去那只竖起尖刺的刺猬,会进化成为:不论我有多想伤害你,我还是能用爱驾驭伤害。


3月26号,青音姐的最新课程《遇见更好的自己——重新养育自己的40堂必修课》正在以新春特惠价预售。来加入吧,新的一年,成为更好、更强大的自己!


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,立即享受新春特惠!

⊱作者简介⊰

陈禹霏

心理学硕士,原南方都市报编辑。以媒体人和心理学人的双重身份,探索当代生活的心理冲突和成长空间。让心理成长带着我们,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最佳位置。


本文编辑:王智峰;总编:申思

⊱互动话题⊰

你说过哪些伤害家人的话,

又是怎么弥补的


往期精彩:

如果有后悔药,你想要改变什么?丨800位后悔者带给我们的启示

那些容易离婚的人,都有这样的特质……(内附离婚概率计算器)

真正优秀的人,都有这6种思维方式

我想要你一个赞,好像在对我说午安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